課程中心

「負面」情緒出現時,你如何應對?是否認、壓抑,還是逃避?那些未曾如實面對的情緒,將會「凍結」在身體裡,形成「情緒地雷」,從此接管我們的行為與生活,讓我們活得不自在,人際互動也不順暢。 這個工作坊將帶你認識、辨識情緒,並提供多種實用有效的方法,讓你學會安頓情緒,不再被情緒控制。

原生家庭的影響永遠比想像中的更深更遠,無論我們幾歲、在哪裡生活,它都如影隨形,左右著我們的情緒反應、行為模式、家庭生活以及人際關係。只有坦然面對,看見它帶來的美好與傷痛,才可能重獲自由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藉由溫柔地探索原生家庭,我們可傳承家族中的美好特質,也能在自己身上終結代代相傳的傷痛,不必讓其他人去承擔。

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內在小孩,只要你常出現各種負面感受,或者常對這個世界、週遭的人甚至對你自己感到格格不入,那就表示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,而在成長過程中,沒有人的內在小孩是不曾受傷的。好消息是,每個人都有能力找出受傷的源頭,並且和內在小孩和解。當你重新接納、擁抱內在,你便找回了對自己的愛,也找回了與他人、世界的連結。你不再是孤立的碎片,而是全體的一部份。你完整了。

「我是誰?」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?姓名、性別、家庭、學歷、工作、財產、個性、角色、興趣、志向、個人簡介……,真能定義你是誰嗎?如果不能,那麼,你到底是誰呢?這場工作坊,想邀請你來探索這個既簡單又困難的問題。
你無須擁有一支健筆,只需擁有一顆好奇的心,你將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。

自由書寫是一種簡單卻威力強大的工具,你不需要喜歡寫作,也不需要有寫作基礎,就能輕易上手。 自由書寫可淺可深,你可以只是用它來抒發情緒,也可以用它來尋找靈感、探索內在、認識自己、規劃未來。甚至,如果你練習得更久,還可用它結合靜心、走冰山,讓身心更自由。

如果你曾在嬰兒、動植物或其他大自然景物感受到平靜,那麼你也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它,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大自然的恩賜——平靜——來到這個世界上。只不過在成長過程中,我們逐漸迷失外在的事物裡,喧囂一躍而為生命的主旋律,平靜則退居為背景音樂。這堂課想邀請你來體驗靜心,找回平靜,並將各種靜心方法帶回日常生活裡練習,你的內在將更安穩,更有力量,思緒更清晰,更能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。

對話的核心是好奇,缺乏好奇,對話便會卡住;有了好奇,對話才能展開。
本課程是由羅志仲老師在帶領數百場對話工作坊的基礎上,重新提煉與設計,針對初學者與資深學習者的需求,打造環環相扣的對話練習。
這場工作坊不談傾聽、表達、應對姿態等等,只專注在「正向好奇」,以豐富的體驗式練習,打通你對話的任督二脈,讓你的對話能力如虎添翼。

做菜不一定是要成為專業廚師,通常只是喜歡做菜,喜歡品嚐自己親手料理食物的滋味。寫作也不一定是要成為專業作家,很可能只是喜歡寫,喜歡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、所見所聞,喜歡品嚐自己生命故事的滋味。

如果是基於上述目的,做菜和寫作一點都不難。難就難在於:你願不願意接納自己第一道菜是燒焦的?能不能接納自己起先是個差勁的創作者?因為,壞作品是通往好作品的唯一道路。

本課程從心理建設做起,每次都有小練習,讓你逐步在寫作這條路上接納自己、信任自己,善待自己的困境,按部就班慢慢來。你將發現,你接納的不只是寫作上的自己,更是生命中的自己;你喜歡的不僅是寫作這件事,更喜歡你生命中的任何情境──哪怕是你曾為它們貼上正面或負面的標籤,覺得喜或痛、悲與愛── 你都會因為書寫生命故事而讓生命得到滋養與成長,你將找回完整的自己。

如果生命是一條河,你的生命會是什麼樣的河呢?它是怎麼形成的?如何流到現在的?你打算帶它流往哪裡?寫十封信給自己的生命,雖無法改變過去的風景,但可以改變觀看風景的角度,改變過去對現在與未來的影響。本課程將運用一些工具,帶你重新整理、詮釋生命中曾深刻影響你的人與事。隨著泥沙沈澱,河面恢復清澄,你將看到河底閃閃發亮的碎金,它們會是陪伴你活在當下、流往未來的珍貴資源。

導讀過的書有:《修練當下的力量》、《心的十四堂課》、《身心合一》(與Amanda共同導讀)、《幸福童年的秘密》、《覺醒父母》(與黃淑錦共同導讀)、《麥田裡的老師》、《老得好優雅》、《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住》、《一個新世界》、《自閉群像》(與林靜婕共同導讀)、《真正的靜心》(與賴冠名共同導讀)、《印度尋秘之旅》